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古代文献中确实记载了许多被时人视为“超自然”的奇异现象。
这些记录往往与天人感应、灾异警示等思想相关,但现代科学已能对部分现象作出自然解释。
以下是十例典型记载:
1. 商周之际·天再旦(前899年)
周懿王时期,西周国力衰退,北方戎狄频繁侵扰。 古人认为“天象示警”,此次“天再旦”被视为周王室衰微的预兆。
《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太平御览》引《古本竹书纪年》补充:“昼昏晦,星见,鸡犬惊鸣。” 1997年,美国NASA与华裔学者彭瓞钧通过计算机模拟,结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日有食之”的记载,确认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在陕西华县发生日全食,日出时月球阴影二次遮挡阳光,形成“天再旦”。 此事件是迄今最早被科学验证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帮助修正了《史记》中模糊的西周纪年。
2. 西汉·荧惑守心(前211年)政治背景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民间反抗暗涌,陨石事件与“荧惑守心”被解读为秦亡之兆。 汉成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至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汉书·天文志》:“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守心,王者恶之。”
火星逆行:火星每约2年发生一次“逆行”(实际是地球超车导致的视觉误差),古人视其为灾星扰乱秩序。 东郡陨石上的刻字可能是六国旧贵族策划的政治谣言,秦始皇为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史记》)。 荧惑守心图解 3. 东汉·洛阳血雨(168年)
汉灵帝即位初年,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兴起,“血雨”加剧了民众对汉室将倾的恐慌。
《后汉书·五行志》:“建宁元年,洛阳雨水赤如血……其后黄巾贼起,汉遂微弱。”
宋代《太平广记》引《述异记》:“血雨所降处,草木皆赤,经月乃消。”
沙尘暴说:西北干旱区红色沙尘(含氧化铁)随气流南下,混合雨水形成“血雨”。 微生物说:类似现代印度喀拉拉邦“红雨”,可能因水中藻类(如血藻)或真菌孢子染色。
4. 东晋·扬州天裂(346年)
东晋内乱频繁,会稽郡为门阀士族聚居地,“天裂”被视为政权分裂的象征。
《晋书·天文志》:“建元二年,会稽山阴天裂,广数丈,有声如雷,野雉皆鸣。”
《宋书·五行志》补充:“须臾复合,有赤光如火。”
陨石空爆:类似1908年俄罗斯通古斯大爆炸,陨石未触地即在高空爆炸,产生强光巨响。 球状闪电:直径数米的等离子体火球,可发出雷鸣声并撕裂云层,古人误以为“天裂”。
5. 唐代·三日并现(807年)
唐代盛行谶纬之说,白居易《新乐府·司天台》提到“三光不辨”为失政之兆。 《新唐书·天文志》:“元和二年正月,三日并出,又有三日相承,出于西方。”
敦煌文书P.2532《占云气书》绘有“三日并照”图像,标注“主国有争”。
幻日现象:大气中六角板状冰晶折射阳光,形成22°或46°的日晕与假太阳(Parhelion)。 气候关联:此类现象多发生于寒冷清晨,唐代气候正值“小冰期”初期(公元800年后降温),冰晶更易形成。
6. 宋代·扬州明珠(1070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未将其归为祥瑞,而是记录目击细节,体现宋代科学精神的萌芽。 “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 生物发光:大型蚌类(如砗磲)或水母群夜间浮出水面,其发光器或共生藻类发出蓝绿光,经水面折射呈红色(类似“红潮”现象)。 磷火误判:沼泽中磷化氢自燃形成“鬼火”,但沈括明确记载“非烟非雾”,排除此可能。
7. 元代·天鼓鸣(1304年)
元朝多民族混居,《元史》将此现象归为“五行·金异”,可能与蒙古萨满教的“天鼓”信仰有关。 《元史·五行志》:“大德八年正月,太原路有声如鼓,自夜达旦……是岁,平阳、太原地震。”
陨石音爆:陨石以超音速进入大气层,冲击波产生持续低频轰鸣。 地质 活动:同年山西地震,可能伴随地壳破裂的“地声”,古人将前后事件联想为因果。
8. 明代·天开眼(1482年)
成化年间,明宪宗宠信万贵妃,朝纲败坏,“天裂”被言官借题发挥劝谏皇帝。
《明宪宗实录》:“成化十八年八月壬申,陕西天裂,青赤气如刀剑交错,逾时始灭。”
同时期朝鲜《李朝实录》亦记载:“中朝西北有赤光亘天。” 太阳风暴:1770年、1859年曾出现全球性极光,明代记录或为低纬度极光的罕见案例。 地磁异常:若当时地磁北极偏移,极光带可能南移至陕西(约北纬34°)。
9. 清代·赤焰腾空(1892年)
晚清西方科技传入,《点石斋画报》以 新闻画形式记录,体现传统与近代的碰撞。
吴友如题记:“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金陵城南隅忽见火球一团……群以为异。”
目击者称其“自西而东,宛如星斗,且渐小渐无”。
火流星:陨石进入大气层燃烧,但通常持续时间短,与“飞行半时之久”不符。 早期飞行器:1892年德国已试飞滑翔机,但无法跨洲飞行,此谜团至今未解。
10. 先秦·白虹贯日(前238年)
“白虹贯日”在《战国策》中与荆轲刺秦关联,成为“匹夫之怒”撼动强权的象征。
《战国策·魏策》:“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日晕现象:22°日晕因卷云中冰晶折射形成,光带似“白虹”,多出现于高纬度冬季。 心理投射:刺客故事与天象结合,反映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普及化。 从“天谴”到“科学”的认知变迁“荧惑守心”被用于攻击政敌(如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因此自杀)。 许多现象演变为志怪小说素材,如《搜神记》中“天裂”与神仙降临关联。 天再旦、荧惑守心等帮助现代天文学校准古代历法;血雨、天鼓鸣为研究历史气候与地质活动提供数据。 这些记载既是古人探索世界的足迹,也是中华文明对自然与命运思考的鲜活切片。
PS: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