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网传一医院禁止发小广告、律师等无关人员进入,否则报警…
近日有律师博主发帖,律师如今挺惨的!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11%2F95c7a8ddj00suix2l0059d000v9019e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某医院禁止律师进入,还附上医院公示的“警示牌”,内容是“禁止发小广告、律师等无关人员进入,一经发现,报警处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11%2Fa8fd6d67j00suix3b001dd000v9015r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握草,律师都混到与发小广告的同一阶层了。看到这儿,我忽然觉得如今律师混得挺惨的,再也回不到高大上了。百多年前,上海外国租界门旁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直被认为是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当然后来考证根本没有这种事情,是思想家们为了激发中国人民族精神概括出来的。今天医院禁止发小广告、律师进入,当然谈不到侮辱,但歧视是肯定有的。
那么医院为什么歧视律师呢?我想根本原因是有些律师不但扰民,也扰乱医院的医疗秩序。有个笑话说某人在路上刚刚被车撞倒,恰好一个律师路过,于是上前一把按住伤者说:躺倒别动,剩下的事我负责。虽是笑话,也透露了如今律师寻求案源的迫切心情。毕竟没有案子就没有收入,人都是要生活的嘛。
[*]此帖一发,迅速引发网友围观和热议浪潮。
我们来看看部分网友的评论和观点:
律师不是毫无底线,只是底线比较低,律师的底线就是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拿比较高的道德要求去要求律师,既没强制执行力,又没有量化标准,就形成了对律师偏执的看法,但让律师去突破法律底线,也是很难的事情,因为这是律师经过强化法律训练,形成的一道刻在骨子里的红线,反而一般人突破了法律底线而不自知,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律师在红线以上,维护给自己钱的当事人的利益,有啥错?有多少人为了二两碎银,去突破法律红线?
有些人为了案源,不断去骚扰病人,虚假宣传,不该整顿一下?
天下太平无讼事,公堂悬鼓绝声息。
我公司小货车翻车!员工住院没出院被律师找上了打了两年官司!五次讼诉五份法律判决裁定书!等到执行时又过一年裁定不予执行!结果一分钱未拿到?若和公司协商早就能拿到二、三万块?被律师坑了?
没事,我从来不进医院招揽生意。
律师与医生其实属于同类项,就是都不应该主动去找服务对象。如果没人找你,你就等着饿死?
[*]上述医院的做法显然事出有因。前段时间,有律师博主发帖称,大量律师涌进医院去扫楼发名片挖生意,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11%2F8c4d702ej00suixgd0042d000qo014j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有新闻消息称,年底有大量律师涌进医院去寻找那些工伤的、交通事故受伤的病人,去找他们发名片,推销业务。确实,相较于传统的民事诉讼业务,工伤和交通事故的侵权案件,对于律师来讲,算是标的额比较大的业务了,而且这类业务可以形成标准化的模式,验伤鉴定赔偿协商一条龙服务,对于“病人”来讲,流程复杂不说,里面的条条框框还很多,又是最容易成单的业务,但是律师这么赤裸裸的成了扫楼业务推销员,确实太掉身价…
2024年12月25日据媒体报道,如今无案可办的律师,涌进三甲医院骨科病房。报道提到,不到一天时间,‘律师’来了一二十个。”躺在病床上的朱莉惊讶地发现,自己住院这两天见到的律师比医生护士还多。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411%2Fc3ece13bj00suixgc002od000qo011y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在大家的印象里,律师总是与“精英”“白领”这些词汇画上等号,影视剧里的律师,或重回案发现场调查取证,或在法庭上侃侃而谈维护公平正义,或是手拿公文包、踩着高跟鞋出入高端明亮的CBD…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当“等客上门”时代远去,越来越多资历尚浅、缺乏案源的律师不得不“下沉”到市场一线——医院,寻找客户。骨科病房,见证了这些法律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坚持。
[*]按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什么行业都卷。可是,连高大上的律所,也卷了,原因竟然是“案源荒”。
按一般的统计,美国的万人律师比例是中国的十好几倍,美国律师都没有卷到“案源荒”的程度,中国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啊!
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应该就是“供大于求”的供需问题。
核心问题就是国人传统思维作祟,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现实中,民间的“小事”,大多还是采取民间调解的办法解决。而西方的律师,则有大量的“鸡毛蒜皮”的案子要处理。
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多被灌输的是守法意识,而不是“懂法”和“用法”。如此一来,起码总人口的一半,是不会主动使用法律服务的。
其三,打官司耗时耗力,成本太高,不值得。一个官司处理周期短则几个月,长达几年,耗费太多精力物力财力,还不一定有好结果。很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就算了。而且,中国人习惯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另外,律师提供的服务和专业性不匹配,很多人觉得花钱不值得。一些人也确实是因为律师服务费的高企望而却步,选择以其他办法处理,甚至包括极端的办法。
因此,简单地从与美国律师人口比例看,中国律师数量远未饱和。但是至少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律师的数量可能就过剩了,这或许是“案源荒”出现的原因。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很多刚入行的律师没饭吃了。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用法”意识的提高,普通人会逐步地意识到,使用法律服务、走法律程序,能使纠纷得到更加公正、彻底的解决,进而逐步习惯走法律程序,需求(案源)会因此而增加。但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律师会很难熬。
对此,你怎么看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