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杰青陨落!妻子发帖为丈夫讨说法,网友:说到底是自己愿意的
刚刚有博主发帖称,一位杰青陨落!告诫各位中青年科研者,要关爱自己。不再熬夜…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e627b3fcj00ssuiwx002rd000v900zr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这究竟是咋回事?
我们来看看该博主提供的信息。这是一份公开信。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03ab954aj00ssuiyn005yd000u001n8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关心刘某某的各位朋友:
你们好。我是刘某某的爱人。刘某某于1月21日在西安出差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并于3月5日离世。如果你们接到为我们捐款的倡议想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感谢你们的好意,请一定不要捐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抚养好孩子和照顾好老人。但是我和刘某某的父母、弟弟坚持要为十八年如一日持续高强度工作导致突发脑溢血的刘某某要一个公正的说法。家人认为,这份坚持很有意义,既是为刘某某,也是为众多在一线没日没夜苦干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发声,所以请理解家人痛苦挣扎下的坚持。
刘出事后,我们拿回了他的工作电脑,调取了2024年3月起至出事前他车辆进出浙江大学的详细记录,并通过铁路12306购票记录和各航空公司软件,复原了他近一年触目惊心、近乎疯狂的工作时长。而从2007年他入职浙江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开始,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已经持续了整整18年。附表只是他舍命为科研事业奋斗的缩影。
高校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过劳状况普遍存在,我们希望刘某某的努力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我们更希望学校和社会关注这个群体,建立起保障他们健康的有效体系,让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2024年3月-2025年1月各月工作时间汇总表
(本文略)
注:该表特别提及,台州出差基本上是白天在浙汇工作后,坐晚上的高铁去台州。台州出差回来后继接去学校加班。
这封公开信的几个要点:
其一,这是死者妻子的发帖,声明要为丈夫过劳死讨回公道,呼吁学校要关注这一群体,建立保障他们的健康体系。
其二,表明不需要社会捐款,自己家庭可以负担,相信自己有能力抚养好孩子和照顾好老人。
其三,直言丈夫18年如一日的拼命工作,并列出工作日程表,这张表证实他舍命为科研事业奋斗的缩影。
[*]另据媒体刚刚发布的消息,噩耗!国家杰青因会场突发脑溢血离世,终年48岁。
刘永锋,男,汉族,1977年10月出生,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2025年1月21日在西安出差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并于3月5日离世,终年48岁。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a629ce99j00ssuk3y0045d000v901bx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刘永锋,1999年于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起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系任教。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项目、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7658f4c4j00ssuk4h000gd000fg00jk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针对此事,网友们纷纷议论,各抒己见。
我们来看看网友们的“感慨万千”:
他不累,哪里杰青帽子?他是为自己累,为杰青帽子以及后续的名和利累,当然,也可以说是为学校的学科发展而累。逝者安息。
这又不是别人逼他加班,不加班如何评上长江,获得杰青。
这是高校顶级人才的日常状态,虽然薪资很高,但是都是拼命干出来的!
是学校给的压力,还是自己加班,这个要区分清楚。
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们这些科研底层民工想按时上下班都不可能,年年绩效考核,20%的基本合格率,各种扣款。
不卷就没饭吃,这是大多数一本学校的真搞科研老师的宿命。校领导处长行政们除外。
别的学校不知道,我们学校这个作息表属于常态。说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我们这边一个学术带头人被问自己家孩子上小学几年级,想了半天没答上来。
因为有更高目标非常诱人,能有这能力,一定还会拼命的,因为任何人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
我也是这些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说实话,这些杰青长江的确很累,但是正如有些朋友说的,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累。高校并不要求坐班,他承担的项目也并不需要他加班才能够完成。造成这样的结果,说到底还是自己愿意的。很多老师已经不知道科学发展的真正意义,而是把拿经费、戴帽子变成了人生追求的目标,自己累同时也要求团队里的老师和学生和他们一起累,最后所有的项目,资源和利益大多归于一人名下。五六十年代的科研人员也很累,但是大家追求的是为国效力。现在中国的科研环境,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e8407639j00ssujh3004od000v90150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309%2F65612a80j00ssujqx004hd000v9014s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从网友们的留言评论来看,大家的观点可谓人间清醒。
作为杰青老师,到底是为科研所累还是为名所累,这个必须弄清楚,有没有必要如此累,也必须扪心自问。
很多人将自己的工作节奏,安排得满满当当,可谓“马不停蹄”“日理万机”。要明确一点,需不需要真的这么忙?是自己陷入欲望的陷阱还是科研任务的紧迫性?
我们回到基础话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是谁,把自己的身体保护好,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怎样的身份,首要工作就是呵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去。因此,日常的工作节奏,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对此,你怎么看呢? 一位优秀青年的意外离世令人痛心,其妻子发帖寻求公道,引发广泛关注。在面对如此变故时,我们应秉持公正与理解的态度,尊重家属的感受,同时也要理性看待事件本身,避免无端猜测和指责。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共同关注并支持受害者家属,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处理结果,以此告慰逝者,也慰藉生者之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