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 发表于 2025-1-17 09:47:32

湾区企业看成都|清源科创管理合伙人张鳌:成都是科技企业创业的理想之城

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对高校、科研单位和机构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从0到1到10到100”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解决。科学家也许可以完成“从0到1”的部分,而社会资本往往更乐于参与“从10到100”的环节,或者直投那些短期看得见收益的项目,对于早期、前沿的科研关注不够,科创属性不足,这成为过去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结构性短板。
在大湾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以清华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校友,于两年前成立早期投资和孵化平台——深圳市清源科创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清源科创)。与普通投资者不太一样的是,他们将自己称为“科学家的创业合伙人”。
何谓“科学家的创业合伙人”?这个模式如何运转?他们与成都又有怎样的故事?1月13日至17日,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作为川籍企业家,清源科创管理合伙人、深圳市经济学会创新创业专委会主任张鳌也在参会者之列。带着上述问题,会前,红星新闻记者与其进行了深度对话。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117%2Fd2d1fa9bj00sq7k23003dd000u001c4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清源科创管理合伙人张鳌
谈模式:
“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
“早年间,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家创业无所不能,科学家可以担任CEO、CSO、CTO,但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家最精通的是做自己所擅长的技术研发。”
在张鳌看来,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不意味着鼓励科学家去办一家公司。他曾看到许多拥有顶尖科研成果的科学家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加上外部机构无力提供帮助,导致最终转化失败。
“我们需要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而非简单做科学家创业项目的投资人。”他认为,只有既懂公司运营又懂科技的投资人,才能耐心陪伴科技创业者长跑。这样的投资人被称为“科创家”,可以是走进实验室的投资人,也可以是走出实验室的科学家。
要做科学家的合伙人,投资人只提供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还要调动社会专业力量,从商业模式、团队组建、融资规划等全方位参与科技创业。“与科学家联合创业,而非简单投资”,这就是过去两年清源科创所做的事情。其核心,是与科学家们共同组建创业团队,在大家相互深度信任的情况下帮助项目度过最早的“死亡谷”。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117%2F21ae6abcj00sq7k230060d0018d00u0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清源科创坐落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采访时,张鳌强调了一个被大多数投资者忽略的关键要素——生产制造,也即供应链保障能力。他认为,科技原型机并非产品,更不是商品,需要通过制造能力完善设计,对其进行小批量生产。而当大订单进入,有足够的供应链保障能力保障成本最低、质量可控和交期可靠,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层面的成功。
他举例说,当实验室制作出一些材料、装备或零部件传感器等产品,清源科创将关注它们是否能够应用于产业链某个环节。“我们会寻找下游产业方,与他们一起考察项目。”而这种来自应用方的判断将比投资者更为可靠。有时,应用方也会转化为项目的股权投资人,在早期就与产业方进行深度绑定,这样不仅能减少项目进入市场的难度,也让后续的社会投资和资源导入更加容易。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117%2F9f1a23dej00sq7k230039d0019000u0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清源科创管理合伙人张鳌
谈成都:
“成都是科技企业创业的理想之城”
目前,清源科创在包含成都、北京、西安、深圳等地已投资落地了七八个项目。靠着这样一套打法,也有不少项目即将进入收获期。
张鳌以一个高端五轴数控机床项目为例,该项目由清华系团队和某海外知名数控机床科技公司的科技团队组成,注册在深圳,样机试制孵化在重庆。过程中,清源科创在供应链上提供了很大帮助,助力其实现全国产化的产品落地。
“我们正与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计划将其生产制造基地搬迁至成都,并推出第一款产品——五轴联动车铣一体数控加工中心。”他告诉记者,有此考虑的主要原因在于,成都有项目的潜在客户资源,且有应用场景和扶持政策。“我们计划先在成都设立一个制造子公司,同时开展销售业务。如果发展良好,可能就将总部搬迁过去。”
除上述项目外,清源科创落地项目还涵盖了银发经济、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这些赛道既是成都优势产业,也是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他希望能与地方政府进行深度合作,在完成产品制作后,地方政府介入进行股权融资,并帮助其开拓市场,一方面为这些科技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帮助客户将产品输送给龙头企业和下游企业试用。
那么,一个硬科技企业选择一座城市,主要看重哪些要素?
“他们不仅关注某个点或某项具体政策,更关注当地的整体营商环境。”张鳌提出,一个城市能让一个企业在当地放心经营、安心生产,这只是一个门槛要求。而政府对待企业的态度及当地是否已形成科技创新或科创企业发展的微小生态,这些同样重要。这种微小生态包括人才供应、高校技术合作、生产制造体系和资源可获得性、上游供应链保障及下游客户对接等各个方面。如果生态足够好,那么对企业就非常有吸引力。
从这些角度来看,他认为在国内最适合科技类产业发展的区域中,成都至少排在第一梯队,甚至是第一梯队里非常靠前的位置。
“成都是科技企业创业的理想之城。”他还强调了几个关键要素:其一,人才,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人才;其二,足够大的市场,成都是一个既有工业背景又有强大消费市场的区域,各种领域的消费类科技产品都可以找到市场空间;其三,政府的开放态度。
除了项目孵化招引,清源科创与成都还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与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双方成立了四川零壹未来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依托,清源科创将为西南片区的科研团队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不仅包括早期项目的挖掘,还包括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小试、中试等服务,帮助更多“躺”在高校实验室里的成果变为产品、商品。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5%2F0117%2F2e350e2dj00sq7k23001fd000sp00il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谈区域协同:
“成都和大湾区有广阔的空间进行区域协同”
在长期考察中,张鳌发现,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城市能级的逐步提升,西南地区已逐渐摆脱传统的承接沿海地区低端产业的功能。
越来越多的东部城市选择在成都建研发中心,将其作为双总部城市之一。因此,他认为成都和大湾区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区域协同,共同搭建创新生态。
区域协同的基础,在于创新资源禀赋上,二者的强互补性。例如,成都高校众多,航空航天及军工行业基础非常雄厚,高端精密加工制造很成熟,相关生产设施很完善。同时空间资源也多,对于需要空间承载能力的企业是福音。
从大湾区来看,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是其强大优势。产业高度协同的好处就在于,产品制造方便且性价比高。他以华强北为例,“制作电子类产品基本到华强北几个柜台跑一跑就可以把零部件凑齐”。
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张鳌也在思考,企业在大湾区孵化出来,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放到成都;或在成都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团队,在成都或深圳成立公司。
他透露,考虑到两个城市在资源互补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清源科创也会在设计项目落地时因地制宜,考虑将孵化项目公司总部放在深圳,制造基地放在成都;或将研发总部放在成都,在深圳建立制造供应链体系,以此实现高度区域协同。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陈怡西
                ——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email:8641340@qq.com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湾区企业看成都|清源科创管理合伙人张鳌:成都是科技企业创业的理想之城